从禅茶祖庭灵岩寺溯源唐宋禅茶历史

从禅茶祖庭灵岩寺溯源唐宋禅茶历史

1阅读 2024-08-14 08:01 文献

在泰山山脉,历史久远的茶道礼仪可追溯至盛唐。而位于泰山西北麓的灵岩寺则堪称是中国北方“茶道祖庭”,中国北方茶文化发源地。


“焚香且上五花殿,煮茗更临双鹤泉”。灵岩寺内的一块明朝碑刻,记录了当年僧侣们的修行生活。焚香礼佛,取泉烹茶,皆为日常必修。禅宗讲求“禅茶一味”,禅是心的体悟,茶是物的灵芽,一味神韵相通。在灵岩寺,禅与茶的故事可以找到更久远的渊源。

《茶经》作者唐代陆羽的一整套关于茶学、茶道、茶艺的思想,是我国最早的关于茶和茶文化的系统论述。但其实,早在陆羽数十年前,在泰山灵岩山就有一位在中国茶学史上影响深远的茶学大师——降魔藏禅师。

开元(713—741)年间,灵岩寺寺主降魔藏禅师让侍者从野生茶树上摘下鲜叶煮成羹汤,加上米粉、油膏,让众僧饮用。此茶味虽苦,却能清心明目提神。深夜修禅,不再有人犯困,也不再有人喊饿,于是就有了“禅茶一味”之说。之后,这一习俗在寺内寺外转相仿效,遂成风俗。对此,中唐时期学者封演所著《封氏闻见记》做了较为详尽的记录。《封氏闻见记》是一本薄薄的书册,但里面有两条关于泰山的重要资料,其中一条就是:茶,发祥于泰山灵岩寺。

禅茶缘起始于僧家


(宋五百罗汉图局部)

古往今来茶与禅常有密不可分的缘。唐宋时期禅茶,尤以东岳灵岩为滥觞。僧侣饮茶史至晚可追溯到东晋。《晋书·艺术传》记载,单道开在后赵的都城邺城昭德寺坐禅修行,不畏寒暑,昼夜不眠,“叫镇守药数丸,大如梧子,药有松蜜姜桂伏苓之气,时复饮茶苏一、二升而已”。茶在寺院普及是在唐代与宋代,并影响及于社会。唐代用饼茶(即茶饼),故须煮饮。如煮饭然。丛林谓过午之后饮食,谓为小药,故茶又谓为茶汤,如药汤然。

唐封演《封氏见闻记·卷六》载:“开元中,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,大兴禅教,学禅,务于不寐,又不夕食,皆许其饮茶,人自怀挟,到处煮饮,从此转相仿效,遂成风俗”。

降魔藏禅师为神秀大师的弟子,神秀师对其受记曰:“汝与少皞之墟有缘”,少皞之墟是指泰山一带。降魔藏师寻入泰山灵岩寺,大兴禅宗,授僧众煎茶、饮茶之道,后被百丈怀海禅师写入《百丈清规》。

降魔藏大师为什么提倡僧人饮茶呢?因为茶有三德,坐禅时通夜不眠;满腹时帮助消化;可抑制杂欲。此三德最适合坐禅。

灵岩寺内有碑刻:

身在净土上方界,闲观野鸟鸣幽谷;

顿觉超俗话新茶,再整衣冠拜佛牙。

记录了唐宋饮茶文化。

唐时禅茶之风盛行


(本焕长老血抄《普贤行愿品》)

唐百丈禅师《百丈清规》“赴茶”之条,方丈四节将为首座大众茶,库司四节将为大众首座大众茶;旦望巡堂茶、方丈点行堂“茶”等条文中明文规定丛林茶禅及其作法次第,其“请新住持”文中记有“鸣僧堂钟集众门众,三门下钉挂帐设,向里设位,讲茶汤礼。请两序勤旧光伴,……揖坐烧香,揖香归位,相伴吃茶。……”讲经说法摆法鼓,集众饮茶敲茶鼓。茶会成为仏事活动内容。

百丈禅师有三诀:“吃茶、珍重、歇”,使人体悟茶之清纯与禅之静寂圆融一体,故有茶禅一味之说,茶不仅为助修之资、养生之术,而且成为悟禅之机、显道表法之具。

法门寺地宫供奉物中,有唐代系列茶具一套,系唐僖宗自用以供佛和大阿阇黎者(僖宗乳名“小五”,茶具墨书有“五”字略号),是最珍贵的皇室茶具,也是世界上现存唯一最古老的茶具。

大唐历代皇帝赏赐高僧大德多用茶供。如金刚智忌辰,举行千僧供,玄宗上赐茶一百一十串(唐代系饼茶,故可用线贯串),以供斋用。大兴善寺文殊阁上梁,代宗敕赐千僧饭,赏上梁赤钱二百贯,蒸饼二千颗,胡饼二千枚,茶二百串。惠果大师于贞元六年(790年)入宫,于长生殿为国持念七十余日,归时,每人赐绢三十匹,茶二十串。贞元十四年,惠果入内道场,赐绢一匹,茶十串。惠果常以所赐之茶换购丹青原料画曼荼罗,可见唐代皇室即以供养茶赐茶为供仏施僧的高级礼遇。

宋时禅茶僧家茶事


(南宋·周季常林庭珪《五百罗汉图》)

宋代禅僧饮茶已十分普遍。灵岩寺煎茶之风,斗茶之风,饭后禅茶之风盛行。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》中可以侧面窥见当时的景象。其中有“问如何是和尚家风,师曰:‘饭后三碗茶’”之句。

一些禅僧到了不可一日无茶的地步。正是由于饮茶的普遍性,形成了禅门独具特色的茶文化。如每日在佛前、祖前前供奉茶汤,称作“莫茶”,接受戒年限先后饮茶,称为“戒腊茶”,住持请所有僧众饮茶,称为“普茶”;化缘所得,称为“化茶”;平时坐禅分几个阶段,每个阶段焚香一支,香后监直都要“打茶”,“行茶四、五匝”。

借茶演法和尚家风

(元钱选萧翼赚兰亭图卷)

寺院中以煮茶、烹茶闻名者代不乏人。唐代诗僧皎然即善烹茶,他与茶圣陆羽为至交,并留下许多有名的茶诗;五代十国吴僧文了善烹茶,游历荆南,被誉为“汤神”;宋代南屏谦师妙于茶事,白云“得之于心,应之于手,非可以亨传学到者”。同时代的还有僧人福全,擅长“茶百戏”,名闻一时。即以陆羽而言,不仅出身于寺院,且一生行踪几乎未脱离寺院。此外宋代一些寺院还举办“斗茶”活动。

《景德传灯录》三十卷中言及茶者,总计有约一百三十处,僧徒传承之间以茶传法的事例,有六七十条。其中最早出现者,是马祖道一以茶试泐潭惟建:

(泐潭惟建)一日在马祖法堂后坐禅。祖见乃吹师耳两吹,师起定,见是和尚,却复入定。祖归方丈,令侍有持一碗茶与师,师不顾便自归堂。

开元中,马祖道一尚在衡岳跟从南岳怀让修习禅定,于大历中(766-779)才在开元精舍驻锡传法,时间上晚于封演所记的开元中。

马祖以茶传法,却为禅茶的滥觞,此后历代禅师多有以茶传法以助人禅悟者。在当时,马祖以茶传法似乎已然成为其标志,时有丹霞和尚还未入道,逢行脚僧相与吃茶,行脚僧提起茶碗,表示应向马祖学法,彼时茶已成为马祖传道的某种代名。《祖堂集》卷四“丹霞”记曰:

丹霞和尚??少亲儒墨,业洞九经。初与庞居士同侣入京求选,因在汉南道寄宿次,忽夜梦日光满室。有鉴者云:“此是解空之祥也。”

又逢行脚僧,与吃茶次,僧云:“秀才去何处?”对曰:“求选官去。”僧云:“可借许功夫,何不选佛去?”秀才曰:“佛当何处选?”其僧提起茶碗曰:“会摩?”秀才曰:“未测高旨。”僧曰:“若然者,江西马祖今现住世说法,悟道者不可胜记,彼是真选佛之处。”二人宿根猛利,遂返秦游而造大寂。

禅宗宗旨,如达摩大师《悟心论》中所言:“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,教外别传,不立文字。”是不设文字,直传佛祖的心印,故称教外别传。对禅宗祖师达摩西来意旨的追问:

襄州历村和尚,煎茶次,僧问:“如何是祖师西来意?”师举茶匙子,僧曰:“莫只这便当否?”师掷向火中。

历村和尚是临济义玄(约787-866)的弟子,其举茶匙子以行为作答传法的举动,是马祖以来分灯禅所喜用的传法手段,而他将茶匙扔向火中的手法,则要比棒喝交加的临济门风柔和了许多。饮茶能够彻悟,饮茶可以长生。可以说寺院之中整天都离不了茶,茶是僧众的生活必需品,所以称为“和尚家风”。


(南宋《禅苑清规》茶事记载)

总之,以灵岩寺禅茶为代表的唐宋禅茶之风,不仅仅是一种茶叶的文脉传承,更蕴含着唐宋时期中华文明的恢宏气象。这样看似简单的一碗茶汤,所承载的不仅是久违的氤氲茶香,更是中华文明儒雅精粹之心香。

(文章转载自:山东大灵岩寺 供稿|王浩达)

来源:齐鲁壹点,信息贵在分享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

上一页:三明尤溪:立足生态育好茶

下一页:“蒙顶甘露杯”首届全国大学生斗茶大赛圆满举办

相关阅读

茶友网
滇ICP备19006320号-4
滇ICP备19006320号-4